第(3/3)页 拍摄条件比预想的还要艰苦,但既来之则安之。 他注意到寺里虽然破败,但整体格局尚在,一些古老的石碑、石刻、古树,反而有一种摄影棚里无法复制的历史沧桑感。 这或许……可以成为影片的独特韵味? 安顿下来的过程异常繁琐。 所谓的“空房”,大多是废弃的僧舍,需要打扫修补才能住人。 剧组人员只能分散住在几间相对完整的禅房,和临时搭建的军用帐篷里。 没有电,只能靠带来的发电机,噪音轰鸣。 用水确实不便,需要组织人手轮流去后山挑水。 伙食更是简单,主要是自带的面粉,咸菜和向山下老乡购买的蔬菜,寺里提供的斋饭偶尔作为调剂。 袁合平看着眼前的环境,挠了挠头,对程学民苦笑道:“小程老师,这地方……拍文戏还行,拍打戏,尤其是大规模的打斗场面,怕是施展不开啊。 你看这地面,坑坑洼洼,演员翻跟头都容易崴脚。” 程学民点点头,这也是他担心的问题。 “袁师傅,困难是肯定有的。但我们来就是为了真实。地面不平,我们就在拍摄前尽量平整; 空间不够,我们就多设计一些利用地形地势的打斗动作。要的就是这种古朴、真实的感觉!跟摄影棚里拍出来的,味道肯定不一样!” 他召集主创和武行骨干,就在大雄宝殿前残破的石阶上,开了个简短的现场会。 “同志们,条件大家都看到了,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艰苦。 但越是这样,越能考验我们的意志,也越能拍出少林功夫扎根于泥土、源于艰苦磨砺的精气神! 从明天起,武训组先适应环境,袁师傅带着大家,结合寺里的实际地形,重新调整和设计动作! 美术组、置景组,配合寺里的师傅,在不破坏文物古迹的前提下,对主要拍摄区域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布置! 我们要把最真实的少林寺,呈现给观众!” 程学民的动员,给有些低落的士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 李连洁、计春华等人纷纷表示再苦再累也不怕。于海于承惠更是主动请缨,带着几个年轻武师,先去查看和清理几处重要的拍摄场地。 接下来的几天,沉寂多年的少林寺变得空前热闹。 清晨,武训组的呼喝声,和兵器碰撞声取代了往日的晨钟暮鼓。 白天,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,穿梭于殿宇之间,清理场地,架设器材。 晚上,发电机的轰鸣和帐篷里的灯火,给古寺带来了一丝现代的气息。 程学民每天带着导演组勘景,几乎走遍了寺内每一个角落,连偏僻的塔林、残破的练武场、陡峭的后山小路都不放过。 他不断和袁合平黄健中交流,如何将真实的环境与剧情,动作完美结合。 他也发现,这种“原生态”的拍摄环境,虽然增加了难度,但也激发了许多在摄影棚里想不到的创意。 比如,利用残破殿宇的断壁残垣设计追逐戏,利用陡峭的石阶展现轻功的惊险…… 剧组的到来,自然也惊动了地方。 先是登封县文化局和宣传部的干部,骑着自行车,吭哧吭哧地爬上山来慰问,带来了些当地特产,并表示会全力配合拍摄。 没过两天,地区行署的专员也在县里领导的陪同下,坐着吉普车到了山脚下,然后同样徒步爬了上来,见到程学民和剧组人员,热情握手,说着“欢迎来我们地区拍电影,宣传少林文化”之类的场面话。 又过了几天,省里文化厅的一位副厅长,也带着一行人,浩浩荡荡地前来“视察指导”。 同样是被崎岖的山路折腾得够呛,上来时个个脸色发白,气喘吁吁。 这些接待工作,虽然占用了程学民一些精力,但他也明白这是必要的。 毕竟在地方拍戏,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。 每次接待,他都让黄健中出面应酬,自己则尽量躲在后面,专注于拍摄准备。 他注意到,这些地方干部在看完破败寺容后,眼神里多少都流露出一丝惊讶和不易察觉的尴尬,大概也没想到心目中的武林圣地竟是这般光景。 但他们嘴上还是说着古朴厚重,原汁原味之类的客套话。 在一次陪同省领导参观时,程学民无意中听到行正主持对一位领导低声感叹: “唉,寺里年久失修,愧对祖师爷啊……要是拍电影能让更多人知道少林寺,有点香火钱,能把庙修一修就好了!” 这话让程学民心中一动。 他看着行正主持苍老而恳切的面容,又看了看周围残破的殿宇。 忽然觉得,这次艰苦的实地拍摄,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部电影,也可能真的能为这座千年古刹的复兴,播下一颗种子。 他想起后世那个商业帝国般的少林寺,想起那个极具争议却又能力非凡的释永兴。 此刻,那个未来的CEO方丈还不知道,在哪个田间地头劳作,要等到《少林寺》电影火爆之后,才会被吸引上山出家吧? …… 求月票求全订,谢谢!谢谢! 第(3/3)页